“五一”前夕,記者來到鶴慶縣新華村,穿行在村間小巷,叮叮當當的小錘敲打銀器聲不絕于耳。
新華村位于大理、麗江兩大歷史文化名城之間,金、銀、銅等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歷史悠久,擁有“寸發標”“走夷方”“月輝銀器”“李小白”等多個知名商標。
近年來,新華村堅持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創新發展,精心打造民族手工藝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前店后坊、產供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格局,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華之路。
揮好“黨建之錘”,基層組織越“敲”越硬
鶴慶縣委組織部部長羅欣平介紹,著眼于民族手工藝產業發展和群眾致富目標,新華村堅持圍繞發展選干部、推動發展配班子,注重選拔“能人”“帶頭人”進入班子,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提升了村“兩委”的“硬度”,精準下錘,敲在關鍵。
村“兩委”以加強村民自治組織建設為突破口,成立以黨員為骨干的村民自治理事會,組織村民投工投勞,提升人居環境,對道路、電線、排水管網進行了全面改造,實施11條道路及4個停車場改擴建、新華老村“五線”入地,村莊面貌發生質的變化。
將支部建在企業、協會,成立新華銀城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新華銀銅器手工藝協會黨支部,全面加強對非公企業、行業協會的領導,推動企業和協會健康發展。
基層黨組織帶領村民作規劃,大力促進銀銅器生產加工、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多元產業融合,形成特色鮮明的“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產業態勢,新華村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民族工藝品加工基地和旅游商品集散地,產品遠銷泰國、印度、尼泊爾、日本、美國等。
揮好“電商之錘”,銀器產業越“敲”越火
“受疫情影響,旅游人數減少,銀城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帶頭組織搞電商直播,建立直播中心,開通了7個直播間,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銷售銀器產品。”新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松林說,目前,全村已有40多家農戶開通了電商直播號。
銀城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紀檢委員尹燦麗介紹,公司2021年2月成立鋒芒科技網絡有限公司,牽頭組建直播團隊,并借助助農直播基地,在新華村成立云南鶴慶銀器直播基地,引進3個百萬粉絲大V,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銀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電商開辟了新的銷售渠道,讓更多人了解鶴慶,了解銀器家居文化,帶來更多的商機。”來自蘇州的楊青湖是直播帶貨和手工藝匠人內容傳播領域的主播,曾在新華村創下3天帶貨200萬元銀器的成績,得到新華村免去其小院租金的支持。
2021年,新華村銀器產值達26億元,淘寶網活躍賣家122家,榮獲云南省唯一的“中國淘寶村”殊榮。今年初,鶴慶新華銀匠村文化產業園區入選第一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夜間直播常態化帶動了夜間經濟業態的發展,也是新華村破局疫情時代、創新產業發展的變革之舉。
揮好“名師之錘”,鄉土人才越“敲”越強
“新華村黨總支牽頭,開展引進人才、大中專畢業生回鄉創業人才、老工匠三類人才評選,并頒發證書,給予精神獎勵。”趙松林介紹,各級黨組織堅持把培育鄉土人才作為推動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關鍵支撐,通過“支部+協會”統領人才,千方百計做好人才興業文章。
通過建立銀器手工藝集中研發和設計中心、銀器手工藝文化研學和教育培訓中心,銀器手工藝非遺傳承展示中心采取“師徒培養”方式,積極開展產品研發設計、研學培訓,培養了一批鄉土人才,涌現出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寸發標為代表的一批民族手工藝大師,銀器鍛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銀器鍛制技藝非遺傳承人達82人。
縣級相關部門加強“鶴慶銀匠”勞務品牌培育,從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企業和個體戶支持,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環境,吸引1000多人慕名前來創業發展,與老匠人共同敲響了“鶴慶銀匠”勞務品牌,帶動全縣1500多戶5600多人直接從事銀制手工藝品加工,間接帶動從業人員9000多人。“鶴慶銀匠”被列入全國典型勞務品牌宣傳推廣。
31歲的寸國龍是返鄉創業大學生中的一員,他生長在新華村委會南邑村一個手工藝人世家,大學四年級開始學習手藝,畢業后又經過5年系統學習,今年開始與同樣返鄉創業的表弟一起開工作室,通過淘寶店網上銷售銀器,月銷售利潤可達1萬至2萬元。越來越多像寸國龍這樣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投身銀匠隊伍,成為推動傳統手工藝創新發展的新興力量。
揮好“治理之錘”,村莊顏值越“敲”越靚
村黨組織聚焦治亂、治污兩個重點,全面推動村莊“顏值”和“氣質”雙提升。從嚴管控民居風貌,大力實施村莊風貌整治和老村環境改造,搬遷小鎮周邊散亂石材加工戶100多戶,長期以來影響村莊環境的“釘子戶”問題得到徹底整治,白族民居建筑特色得以充分彰顯。
由于全村1337戶從事銀器加工,近千畝土地撂荒。為此,新華村黨總支牽頭,引進大理鶴豐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600多畝種植青貯玉米和水果玉米,供貨粵港澳大灣區,公司除了給農戶土地租金外,還給村集體每年每畝50元的管理費,探索集體經營性用地的運作模式。
近年來,鶴慶縣委、縣政府立項,投入4.9億元實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投資4億元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成日處理3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和日處理120立方米的手工藝加工廢水處理站,不僅打造了“銀都水鄉”文旅品牌,還建成了山水相依的美麗鄉村,被國家林草局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到草海濕地越冬的候鳥種類由85種增加到198種,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
本報記者 秦蒙琳 段蘇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