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林
近年來,賓川縣以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建設為契機,建立“六項機制”,突出做好引水、管水、用水“三篇文章”,構建起水源、水網、高效節水“三水”發展基礎,探索出“水利興產業旺”的賓川樣本,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和全國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2020年末,該縣年供水能力達1.73億立方米,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3.6萬畝,水利化程度達83.2%;以葡萄、柑橘“兩果”為主的高原特色產業區域、規模、效益日益彰顯,產值達119.54億元。
建立水權分配和交易機制。堅持節水優先,實行用水總量控制下的初始水權分配和用水定額管理機制,出臺《賓川縣農業水權交易管理辦法》,按照“以供定需、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用水有保障、用水不浪費”的原則,將水權、水量按照耕地面積分配到用水戶,并核發用水權證,灌區發放農業水權使用證11560本。建立水權交易中心,搭建交易平臺,用水戶之間可有償轉讓交易水權范圍內結余水量,也可由水權管理單位進行回購,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最大化合理利用。
建立水價形成約束機制。按照“確保工程良性運轉、引入的社會資本有合理收益、群眾有承擔水費能力”的原則,由社會資本投資經營主體、賓川縣水務局與用水戶多方共同協商,科學合理測算水價,確定灌區農業終端供水價格為財政資金全額投資片區水價每立方米0.5元、社會資本投資片區水價每立方米1.09元。
建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機制。以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為突破口,整合農業部門高標準農田建設、林業部門退耕還林、自然資源部門土地整治等項目政策,打好農、林、水、土“組合拳”,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灌區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運營和管理。實行“政府主導、企社自建、自主經營”“企社先建、政府后補、自主經營、惠及農戶”“政府主導、企社牽頭、農戶參與、先建后補、共建共享”三種模式,予以強力推進。2016年以來,先后引入18家社會企業、投資3.84億元,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1.45萬畝。
建立節水激勵約束機制。出臺《賓川縣節水獎勵及精準補貼辦法》和超定額累進加價收取水費制度,縣級設立節水獎勵及精準補貼專項基金,對用水戶水權證內已經購買但未使用完的定額內水量,按照“節獎”的原則,由灌區管理單位按節約比例“以加價回購代獎勵”的方式進行回購。在引進吸收滴灌技術的基礎上,自主創新水肥一體化自壓滴灌技術,該縣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5提高到0.9,每年可節水8000萬立方米,節本增效超6億元,被列為云南省地方農業規范。
建立群眾全程參與機制。由灌區受益村組、用水合作社及用水戶協會、供用水管理公司推選出用水戶代表,全程參與工程項目前期規劃設計立項、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等工作,充分發揮群眾對工程建設及管理的監督作用,保障群眾對水利工程建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評判權,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建立工程運行管護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護”的原則,明晰水利工程產權和管護責任主體,明確骨干水利工程由灌區各水管所分段、分片管理。創新落實工程管護責任主體,小型水利工程直接交由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供水灌溉服務公司運行管護,發放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權證和簽訂管護責任協議,落實管護責任,實現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長受益”。全面推行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用水戶協會及供用水管理公司參與管水用水機制,鼓勵、引導鄉鎮、村成立用水合作社、用水戶協會或供用水管理公司。目前,該縣共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和供水灌溉服務公司21家,灌溉服務面積達23.8萬畝。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